|
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新聞
|
|
外資進入中國商業領域門檻再次降低
|
|
外資進入中國商業領域門檻再次降低
|
新華網上海3月2日電 3月1日起,絕大部分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審批權將從國家下放到地方,此舉標誌著外資進入中國商業領域的門檻又進一步降低,同時引發海外企業與本土企業的“開店競賽”。
根據《商務部關於委託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審核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通知》,自2006年3月1日起,商務部將委託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辦理絕大部分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審批工作。
記者瞭解到,此次下放到地方的審批權包括:單一店鋪不超過5000平方米,店鋪不超過3家,且在中國的同類店鋪總數不超過30家的零售企業;單一店鋪不超過3000平方米,店鋪不超過5家,且在中國的同類店鋪總數不超過50家的零售企業;單一店鋪不超過300平方米的零售企業等。
分析人士指出,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的審批權下放,能夠進一步簡化審核程式,從而穩步推進中國分銷業的對外開放。海外零售企業,尤其是一些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中小型連鎖企業將從中受益。
權威資料顯示,2005年商務部共批准設立外商投資商業企業1027家。業界人士預測,外商投資審批門檻的進一步降低,將會令跨國零售巨頭們“踏上快速擴張的列車”,而本土企業也必將採取“你追我趕”的應對措施,形成新一輪的“開店競賽”。
“然而,擺在國內零售企業面前的緊迫問題,是如何儘快轉變增長模式,提高市場生存能力。”百聯集團有關負責人丁一分析說,在前一輪高速擴張的中外競賽中,中國本土零售企業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長,但這場“消耗戰”已經給國內零售行業埋下了隱患——企業有規模、沒效益,決定企業能否長久生存的盈利能力差。
中國人民大學黃國雄教授認為,目前,全國零售業的盈利只有1%左右,卻要支撐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發展速度。這種擴張帶有很大的風險性。
因此,對於國內本土零售企業來說,從以往的“跑馬圈地”儘快過渡到“精耕細作”,從外延式的增長向集約式的增長轉變,才是當務之急和長久之策。
專家認為,對於國內零售企業來說,通過與產業鏈上游的合作,採取開發自有品牌商品等方法,不僅能夠形成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還可以加強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改善零售商與供應商的關係。(記者 俞麗虹姚玉潔)
|
上兩條同類信息:
註冊香港商標,只需600美元,已包含查索費和註冊費註冊新加坡公司只需1500美元,時間約需14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