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個人所得稅比較 (2022/2023年度) 個人所得稅是一個國家(國家或地區,下同)對本國的公民和居民的個人所得以及就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是一個國家(國家或地區,下同)對本國的公民和居民的個人所得以及就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
香港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對個人所得的課稅涉及三個稅種:就受僱工作入息及退休金徵收的薪俸稅,就業務利潤徵收的利得稅,及就物業收入徵收的物業稅。香港居民可以選擇按其個人的各類所得分別計算應納稅額及繳納稅款,也可以選擇「個人入息課稅」,將其經營所得及(或)薪俸入息及(或)物業收入之各項所得及虧損加在一起報稅。薪俸稅可以選擇適用15%的標準稅率或2%- 17%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利得稅(獨資經營者)和物業稅均適用15%的標準稅率。
台灣實行綜合所得稅制,將個人應稅所得劃分為十類,包括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薪資所得,利息所得,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財產交易所得,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退職所得及其他所得。在計算應稅所得時,先合併所有各類所得,然後按綜合所得額減除規定扣除額後計算徵稅。綜合所得稅實行五級超額累進稅率,最低級距為新台幣56萬元以下,稅率為5%;最高級距為新台幣472萬元以上,稅率為40%。
中國大陸的個人所得稅法,將應稅所得分為九類,並實行不同的徵稅辦法。居民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四項勞動性所得稱為綜合所得,被納入綜合症稅範圍,適用統一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3%至45%。對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以及偶然所得,仍採用分類徵稅方式,按照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值得一提的是,就個人取得的股息紅利,中國大陸和台灣需根據該個人的稅務居民身份及來源地等要素來判定在當地是否有納稅義務,而由於香港沒有資本所得稅,所以並沒有對個人來源於任何地區的股息紅利徵收所得稅。
鑑於各個地方獨特的免稅及扣除政策,建議納稅人可以參考不同地區的政策,對其所得稅方式進行針對性的安排和籌劃,從而可以充分享受到當地的免稅及各項優惠政策。
本文僅針對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的個人因任職、受僱而取得的工資薪金/薪俸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作簡要介紹,並就中港台三地之間的個人薪資稅負作簡單的分析比較,以供啟源的客戶參閱。 本文僅針對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的個人因任職、受僱而取得的工資薪金/薪俸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作簡要介紹,並就中港台三地之間的個人薪資稅負作簡單的分析比較,以供啟源的客戶參閱。
個人因任職、受僱取得的收入,在香港應申報繳納薪俸稅,在中國大陸被列入個人所得稅的工資薪金所得范籌,在台灣被稱為薪資所得需課繳個人所得稅。
就課稅範圍來說,中港台三地的稅法規定都差不多,凡是個人取得的薪資、補貼津貼、獎金、股權激勵等所有與該個人任職、受僱相關的工資性收入,均負有納稅義務,但在徵稅原則、稅率、免稅及扣除額、申報方式等方面,三地之間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本所整理列示如下:
表1:中港台薪資所得之個人所得稅對比
項目
|
香港
|
台灣
|
中國大陸
|
徵稅原則
|
屬地原則
|
屬地原則為主;但另有最低稅賦制,需將申報戶中個人的海外所得(合計超過台幣一百萬元者,適用)做出申報。
|
屬人原則
|
稅法
|
稅務條例
|
所得稅法
(第二章 綜合所得稅法)
|
個人所得稅法
|
稅務年度
|
4月1日 到 次年的
3月31日
|
1月1日 到12月31日
|
1月1日 到12月31日
|
申報方式
|
年度自行申報
|
年度自行申報,但月薪資超過新台幣86,001元時應由僱主按月預扣預繳
|
僱主按月預扣預繳
自行辦理年度彙算清繳
|
申報時間
|
報稅表發出日期起的
1個月內
|
5月1日 至5月31日
|
每月15日 前 按月預扣預繳
3月1日 至6月30日 年度彙算清繳
|
稅率
|
15%的標準稅率或
2%- 17%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
|
五級超額累進稅率,
稅率為5%至40%
|
七級超額累進稅率,
3%至45%
|
基本免稅額
|
單身:132,000港元
已婚:264,000港元
|
一般免稅額:
新台幣9.2萬元
滿70歲:新台幣13.8萬元
標準扣除額
單身:新台幣12.4萬元
已婚:新台幣24.8萬元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
新台幣20.7萬元
|
人民幣6萬元
夫妻不能合併申報
|
專項扣除
|
強積金
|
列舉扣除額 (與標準扣除額,僅能擇一適用)
捐贈
保險費
醫藥及生育費
災害損失
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
房屋租金支出
|
社保、住房公積金
|
其他扣除
|
贍養長者、照宿長者
單親、子女
供養兄弟姐妹
傷殘人士
進修開支、貸款利息
自願醫保計劃合資格保費、慈善捐款、住宅租金扣除等
|
特別扣除額
薪資所得
幼兒學前
身心障礙
儲蓄投資
長者照顧
教育學費
財產交易損失
|
贍養老人
子女教育
房貸利息
住房租金
繼續教育
大病醫療
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
商業健康保險
企業(職業)年金
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
稅務寬減政策
|
2022/23年度,寬減100%,但每宗個案不超過港幣6,000元
|
基本生活費差額:
A:2022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為台幣19.6萬元*申報家戶人數=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總額
B:全部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合計金額
A-B>0 (金額C),金額C 可再自納稅義務人申報的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若A-B<0,則無差額可再供減除。
|
無
| |
一、
|
香港居民
|
|
香港的稅制是按地域來源徵稅,凡因任何職位、受僱工作或退休金並於香港產生或得自香港而獲得的入息,不論是否已在其他稅收管轄區繳稅,均須課繳薪俸稅。但若符合指定條件,則可提出申請將全部或部分入息豁免徵稅或申請稅收抵免。
|
|
1、
|
課稅範圍
香港的薪俸稅類似於中國大陸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薪金所得稅目,或類似於台灣個人所得稅中的薪資所得稅目,其應稅範圍包括: (1) 薪金、工資及董事酬金 (2) 佣金、花紅、代替假期的工資、約滿酬金及在2012年4月1日或以外累算的代通知金 (3) 津貼、額外賞賜及附帶利益 (4) 任何人士給予的小費 (5) 僱主代僱員支付的薪俸稅 (6) 獲提供的居所的「租值」 (7) 股份獎賞和股份認購權利益 (8) 補發薪金、約滿酬金 (9) 離職時收取的款項及從退休計劃收取的款項 (10) 退休金
|
|
2、 |
納稅年度
香港薪俸稅的納稅年度是每年的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納稅義務人應就此期間的全部應稅所得向稅務局申報。
|
|
3、 |
申報時間和申報方式
香港稅務局已於2023年4月3日發出2022/23課稅年度的利得稅報稅表、物業稅報稅表及僱主報稅表,而該課稅年度的個別人士報稅表已於2023年5月2日發出。
根據規定,納稅人收到報稅表後,應於稅務局發出報稅表後的一個月內或在有關報稅表所指明的任何其他時間內填妥及交回稅務局。否則,可能會導致納稅人逾期申報而被罰款。
應納稅額一般可以分兩期繳納,分別在下一年的1月和4月左右,第一期是應繳稅款的75%,第二期是剩餘的25%。繳稅方式有郵寄付款、親臨付款、使用電話、互聯網或銀行自動櫃員機付款等多種方式。
|
|
4、 |
稅款計算的方式
納稅人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方式計算應課稅入息額:
(1)
|
按納稅人的各類所得分別計算應納稅額及繳納稅款
選擇此方式時,納稅人應分別就其獲自任何職位、受僱工作入息及退休金課繳薪俸稅,就業務利潤課繳利得稅,及就物業收入課繳物業稅。薪俸稅可以選擇適用15%的標準稅率或2%- 17%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利得稅和物業稅均適用15%的標準稅率。
|
(2)
|
個人入息課稅
東主、股東或業主如符合申請條件,均可選擇以個人入息課稅方式評稅。在評稅時會一併計算其應繳付薪俸稅、利得稅和物業稅的入息,然後從該總額作出適當扣除;如有任何餘額,則會以薪俸稅所使用的稅率徵稅;這樣可能會減少應繳的稅款總額。
如納稅人只收取應課薪俸稅入息,則無須考慮個人入息課稅。
|
|
|
5、 |
稅率
薪俸稅以應課稅入息實額為計稅依據,薪俸稅可以選擇適用15%的標準稅率或2%- 17%五級超額累進稅率。
應課稅入息實額 = 入息 – 扣除總額 – 免稅總額
應繳稅款是應課稅入息實額按累進稅率計算;或以入息淨額(未有扣除免稅額)按標準稅率15%計算,兩者取較低的稅款額徵收。
納稅人可以採用超額累進稅率計算薪俸稅,但按超額累進稅率徵收的薪俸稅,不得超過以扣除免稅額前的總所得乘以標準稅率計算出來的稅額。以五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得出的應交稅額沒有超過應稅所得15%的,按照累進稅率計算的結果交稅;如果計算得出的應交稅額超過應稅所得15%的,按照應稅所得的15%交稅。
但每年入息臨近稅務局指定水平的人士須按標準稅率繳稅。具體入息標準可以參閱香港須按標準稅率繳稅的入息水平。
表1-1:香港薪俸稅五級累進稅率 (課稅年度2018/2019起適用)
級距
|
應課稅入息實額 (港元)
|
稅率
|
應繳稅款 (港元)
|
1
|
首50,000
|
2%
|
1,000
|
2
|
次50,000
|
6%
|
3,000
|
100,000
|
|
4,000
|
3
|
次50,000
|
10%
|
5,000
|
150,000
|
|
9,000
|
4
|
次50,000
|
14%
|
7,000
|
200,000
|
|
16,000
|
5
|
餘額
|
17%
|
|
|
|
6、 |
免稅額
香港稅法沒有規定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而是制定了免稅條件和免稅額。每名繳納薪俸稅或已申請個人入息課稅的納稅人,均可享有基本免稅額。同時,亦可根據稅法規定申索其他免稅額,以減少應課稅的入息總額。
表1-2:免稅額 (課稅年度2018/2019起適用)
免稅項目
|
金額(港元)
|
基本免稅額
|
132,000
|
已婚人士免稅額
|
264,000
|
子女免稅額
|
第1至第9名子女(每名)
|
120,000
|
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可獲額外增加的子女免稅額
|
120,000
|
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每名計算)
|
年滿55歲但未滿60歲
|
25,000
|
年滿60歲或以上;或有資格根據政府傷殘津貼計劃申索津貼
|
50,000
|
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連續同住)
|
年滿55歲但未滿60歲
|
25,000
|
年滿60歲或以上;或有資格根據政府傷殘津貼計劃申索津貼
|
50,000
|
供養兄弟姐妹免稅額(每名計算)
|
37,500
|
單親免稅額
|
132,000
|
傷殘受養人免稅額(每名計算)
|
75,000
|
傷殘人士免稅額
|
75,000
| 注: 自課稅年度2023/2024起,針對第1至第9名子女(每名),子女免稅額增加至130,000 港元,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可獲額外增加的子女免稅額增加至130,000港元。
|
|
7、 |
稅項扣除
在計算薪俸稅或個人入息課稅時,除各類免稅額外,納稅人還可以申索其他的稅項扣除。根據修訂後的有關法例,自2019年4月1日 開始後的課稅年度(即2019/20及其後的課稅年度)起,納稅人為自已或指明親屬購買合資格自願醫保計劃下認可產品而繳付的保費,納稅人繳付合資格年金保費及作出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可在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下獲得稅務扣除,兩項稅務扣除的最高上限分別為港幣8,000元及60,000元。
表1-3:計算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時可扣除的項目(課稅年度2022/2023起適用)
扣除項目
|
最高金額(港元)
|
個人進修開支
|
100,000
|
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支付給安老院,按每名計算)
|
100,000
|
居所貸款利息
|
100,000
|
向認可退休計劃支付的強制性供款
|
18,000
|
根據自願醫保計劃保單所繳付的合資格保費
|
8,000
|
合資格年金保費及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
|
60,000
|
住宅租金扣除
|
100,000
|
認可慈善捐款 [ (入息 – 可扣除支出 – 折舊免稅額) x 百分率 ]
|
35%
|
|
|
8、 |
稅務寬減政策
通常情況下,香港政府於每年年初發表財政預算案都會推出減稅措施,包括針對所得稅、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的寬減政策。根據早前發佈的2023/24年財政預算案,針對2022/23課稅年度的薪俸稅、所得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將實行寬減100%但每宗個案不超過港幣6,000元的稅款優惠政策。
|
二、
|
台灣居民
|
|
台灣個人所得稅原則上採取屬地原則,只對來源於台灣地區的所得徵稅。但另外針對個人若有海外所得超過台幣100萬元以上者,需要另外申報最低稅賦。凡是取得台灣地區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台灣地區之來源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台灣境內居住者於辦理結算申報時,應將其配偶及受扶養親屬之所得合併申報。非台灣境內居住之個人,而有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者,除另有規定外,其應納稅額,分別就源扣繳。
台灣綜合所得稅是以家庭為單位,採用綜合所得結算申報制。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和申報受扶養的親屬,全年所取得以上各類所得的合計,就是綜合所得總額。綜合所得包括: (1) 營利所得 (2) 執行業務所得 (3) 薪資所得 (4) 利息所得 (5) 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 (6) 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 (7) 財產交易所得 (8) 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 (9) 退職所得 (10) 其他所得。
|
|
1、
|
納稅年度
台灣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納稅年度是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納稅義務人應就此期間的全部應稅所得向稅務局申報。
|
|
2、 |
申報時間
每年5月1日至5月31日為結算申報期間。在這段期間可利用國稅局提供之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人工填寫或利用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系統辦理網絡申報,適用稅額試算服務的納稅義務人亦可利用稅額試算通知書等相關書表辦理繳稅或回復確認。
|
|
3、 |
申報方式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方式有網絡申報、二維條形碼及人工申報3種。為簡化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作業,財政部各地區國稅局針對結算申報內容單純案件,主動提供稅額試算服務,納稅義務人收到稅額試算通知書等相關書表經核對無誤後,於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繳稅案件)或回復確認(退稅案件及不繳不退案件),即完成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
|
|
4、 |
計算公式
綜合所得稅淨額=綜合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 —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 應納稅額=綜合所得稅淨額 × 稅率%-累進差額 應退稅額或應自行繳納稅額=應納稅額-全部預繳稅額及可扣抵稅額
|
|
5、 |
綜合所得稅稅率
表2-1:台灣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表(課稅年度2022年適用)
級距
|
綜合所得淨額(新台幣元)
|
稅率
|
累進差額(新台幣元)
|
1
|
0 – 560,000
|
5%
|
0
|
2
|
560,001 – 1,260,000
|
12%
|
39,200
|
3
|
1,260,001– 2,520,000
|
20%
|
140,000
|
4
|
2,520,001 – 4,720,000
|
30%
|
392,000
|
5
|
4,720,001以上
|
40%
|
864,000
|
|
|
6、 |
免稅額
納稅義務人按規定減除其本人、配偶及合於規定扶養親屬之免稅額,如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尊親屬年滿70歲者,免稅額增加50%。2022年度每人免稅額分別為新台幣92,000元,如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其扶養直系尊親屬年滿70歲者,免稅額為新台幣138,000元。
|
|
7、 |
標準扣除額和列舉扣除額
扣除額包含一般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兩類。一般扣除額分為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該兩類扣除額不得同時使用,納稅人應擇一採用對自己較為有利的方式。
2022年度標準扣除額單身者為新台幣124,000元,夫妻合併申報者為新台幣248,000元。
列舉扣除額包含有捐贈、人身保險費、醫藥及生育費、災害損失、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房屋租金支出、依政治獻金法對政黨之捐贈、依政治獻金法對政治團體之捐贈、依政治獻金法對擬參選人之捐贈、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候選人之競選經費等12項,並依所得稅法規定列舉扣除。
|
|
8、 |
特別扣除額
此前,特別扣除額包含薪資所得、財產交易損失、儲蓄投資、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為配合政府推動長照政策,2020年報稅還增加了長照扣除額,以每人定額新台幣12萬元扣除。但若納稅人扣除長照免稅額後所適用的稅率為20%以上,或股利申報按28%計算時,不得使用長照扣除額。
課稅年度2022薪資扣除額可以選擇定額扣除新台幣20.7萬元,或者選擇用憑證核銷「薪資必要費用」。
薪資必要費用包含與職務上或工作上直接相關並為必要支出的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上工具支出三種。
基於每項核銷費用上限為年度薪資收入的3%, 合計上限為9%,而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上限為新台幣20.7萬元,當納稅人的年收入超過新台幣230萬元時,即可選擇核銷薪資必要費用項目來扣除會比較有利。建議準備三個信封袋或文件袋,分「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上工具支出」,這類開銷一拿到收據,就是分門別類收好。
|
|
9、 |
基本生活費
自課稅年度2022年起,基本生活費為新台幣19.6萬元,基本生活費的比較公式計算方法亦作出了改變,如果基本生活費比較公式計算的結果大於零,則該差額可以從所得總額中扣除。
基本生活費的比較公式計算方法為:
基本生活費總額 - (免稅額+標準/列舉 + 幼兒學前扣除額+身心障礙扣除額+儲蓄投資扣除額+教育學費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
|
|
10、 |
免稅額及扣除額匯總說明
根據現行的免稅額及扣除額標準,對於2022年的綜合所得稅申報,納稅人的年收入新台幣42.3萬以下的單身族、年收入為新台幣84.6萬的無子女夫妻,及收入在新台幣127萬以下且有兩個未滿五歲子女的四口之家,以及年收入在新台幣108萬元並育有2名大學以下子女的夫妻都免繳稅。
請參閱台灣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及扣除額一覽表。
表2-2:台灣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及扣除額一覽表(課稅年度2022年起適用)
分類
|
適用對象
|
扣除額 (新台幣元)
|
免稅額
|
免稅額
|
一般
|
92,000
|
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其扶養之直系親屬
|
138,000
|
一般扣除額
|
標準扣除額
|
單身
|
124,000
|
夫妻合併
|
248,000
|
列舉扣除額
|
對合於規定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的捐贈
|
綜合所得總額20%為限。
|
對政府之捐獻或有關國防、勞軍、古蹟維護之捐贈
|
核實認列無上限
|
政治獻金法規定之捐贈
|
每一申報戶最高不得超過所得總額20%,且總額不得超過20萬元
|
人身保險費
|
上限24,000元/人
|
全民健康保險
|
核實認列
|
醫藥費
|
核實認列
|
災害損失
|
核實認列
|
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租金支出
|
購屋利息:應先扣除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後之餘額每戶30萬元/以一戶為限。
租金:12萬元/一戶。
兩者擇一以高者申報。
|
特別扣除額
|
特別扣除額
|
薪資特別扣除額/薪資必要費用
|
207,000元/人
|
薪資必要費用,
合計上限為薪資收入的9%
|
財產交易損失
|
以不超過當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所得為限。無可扣除或不足扣除者,遞延三年扣除。
|
身心障礙扣除
|
207,000元/人
|
儲蓄投資扣除
|
上限270,000元/戶
|
教育學費扣除
|
25,000元/人
|
幼兒學前扣除
|
120,000元/人
|
長者照顧扣除
|
120,000元/人
| |
三、
|
中國大陸居民
|
|
根據中國大陸(以下簡稱中國)的稅法規定,個人因任職、受僱在中國境內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稱為工資薪金所得,包含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股權激勵、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僱有關的其他所得,屬於綜合所得之一。不論其支付地點是否在中國境內,均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應依法申報及繳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規定,納稅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時,適用七級超額累計稅率,按年度合併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預扣預繳稅款;需要辦理彙算清繳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內辦理彙算清繳。
|
|
1、
|
納稅年度
自2019年1月1日起,中國個人所得稅首次跟香港及台灣一樣實行按年度合併計算方式,納稅年度為每年的1月至12月31日 ,納稅義務人應就此期間的全部應稅所得向稅務局申報。
|
|
2、 |
申報方式及申報時間
但跟香港、台灣不同的是,中國大陸的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實行按月預扣預繳和年度彙算清繳。
代扣代繳義務人即僱主每月支付僱員工資薪金時預先計算及代扣其應交個人所得稅,在次月於指定申報期間內代納稅人向稅務局辦理申報及繳納。
按月預扣預繳的申報時間為每個月的1日至15日(如遇假日則順延),在此期間,代扣代繳義務人應就上個月取得的工資薪金完成個人所得稅的申報及繳納。沒有扣繳義務人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並繳納稅款。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年度終了後,居民個人需要匯總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取得的包含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在內的綜合所得計算本年度最終應納稅額,再減去本年度已預繳稅額,得出本年度應退或者應補稅額,向稅務機關申報並辦理退稅或補稅。
個人所得稅彙算清繳時間為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可以自行辦理彙算清繳,也可以委託扣繳義務人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辦理彙算清繳。
|
|
3、 |
累計預扣法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等綜合所得時,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按月扣繳個人所得稅。納稅年度終了後應納稅所得額如為負值,由納稅人通過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彙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 =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 預扣率 - 速算扣除數) - 累計減免稅額 - 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 累計收入 - 累計免稅收入 - 累計減除費用 - 累計專項扣除 - 累計專項附加扣除 - 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
|
4、 |
全年一次性獎金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方式計算應納稅額:
(1) |
全年一次性獎金不併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以按月換算後的綜合所得稅率表(表3-3),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
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
(2)
|
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也可以選擇併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適用累計預扣法計算方式。
| 根據現行政策,自2024年1月1日起,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必須併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
|
5、 |
股權激勵
居民個人取得股票期權、股票增值權、限制性股票、股權獎勵等股權激勵,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不併入當年綜合所得,全額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表3-2)計算納稅。居民個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取得兩次或以上股權激勵的,應當合併計算。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股權激勵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
|
6、 |
減除費用及扣除額
對於中國居民個人,在計算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時,每一納稅年度可以減除費用人民幣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外籍個人符合居民個人條件的,可以選擇按上述標準享受扣除額,或按照規定享受住房補貼、語言訓練費、子女教育費等津補貼免稅優惠政策,但不得同時享受。過渡期結束後,自2024年1月1日起,外籍個人將只能跟中國居民個人一樣適用扣除額標準。
表3-1:中國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及扣除額(2019年度起適用)
分類
|
項目
|
扣除額(人民幣)
|
每月
|
每年
|
減除費用
|
基本減除費用
|
5,000元
|
60,000元
|
專項扣除
|
基本養老保險
|
限額內據實扣除
|
限額內據實扣除
|
基本醫療保險
|
失業保險
|
住房公積金
|
專項附加扣除
|
子女教育支出
|
1,000元/子女
|
12,000元/子女
|
繼續教育支出
|
學歷繼續教育,或
|
400元
|
4,800元
|
職業資格繼續教育
|
-
|
3,600元
|
大病醫療支出
|
-
|
扣除醫保報銷後個人負擔累計超過15,000元部分,在80,000元限額內據實扣除。
|
住房貸款利息
|
1,000元
|
12,000元
|
住房租金
|
800元
或1,100元
或1,500元
|
9,600元
或13,200元
或18,000元
|
贍養老人
|
1,000元或以下,
或2,000元
|
12,000元或以下,
或24,000元
|
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
|
1,000元/子女
|
12,000/子女
|
其他扣除
|
企業年金
|
根據國家規定
|
根據國家規定
|
職業年金
|
法定
|
法定
|
商業健康保險
|
-
|
2,400元
|
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
根據國家規定
|
根據國家規定
| 有關專項附加扣除的更多詳細資料請參閱中國個人所得稅之工資薪金所得申報指南(居民個人適用)。
|
|
7、 |
稅率
根據規定,納稅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適用3%-45%之7級超額累計稅率,按年度合併計算個人所得稅,實行按月預扣預繳方式
表3-2:工資薪金所得適用之個人所得稅率表 (2019年度起適用)
級數
|
應納稅所得額(人民幣)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人民幣)
|
1
|
不超過36,000元的部分
|
3
|
0
|
2
|
超過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
10
|
2,520
|
3
|
超過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
20
|
16,920
|
4
|
超過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
25
|
31,920
|
5
|
超過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
30
|
52,920
|
6
|
超過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
35
|
85,920
|
7
|
超過960,000元的部分
|
45
|
181,920
| 表3-3:按月換算後的綜合所得稅率表(2019年度起適用)
級數
|
應納稅所得額(人民幣)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人民幣)
|
1
|
不超過3,000元的
|
3
|
0
|
2
|
超過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
10
|
210
|
3
|
超過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
20
|
1,410
|
4
|
超過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
25
|
2,660
|
5
|
超過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
30
|
4,410
|
6
|
超過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
35
|
7,160
|
7
|
超過80,000元的部分
|
45
|
15,160
| | 本系列下篇文章:香港、台灣與中國大陸之個人所得稅比較(2022/2023年度)- 案例分析
|